中科大首次发现古海啸文明遗址
本报讯1月1日,中科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大首该校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现古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孙立广—谢周清研究小组,海啸对广东省南澳岛的文明海岸沉积剖面进行研究,揭示了该岛一千年前遭受南海海啸袭击的遗址历史,证实了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海啸冲击大陆海岸带的中科事件。
据介绍,大首研究组对广东省南澳岛进行了地质调查,现古发现南澳岛东南端的海啸宋井海岸沉积中,存在含有大量贝壳碎片和宋代陶瓷器残片的文明层位,该层沉积物颗粒较粗,遗址粒度分布与附近的中科海滩沙一致,表明其物质来源于附近的大首海滩或近海区域。宋井附近的现古澳前村沉积剖面存在一层颗粒偏细、包含破碎砖瓦的层位。在岛屿东侧的九溪澳和青澳湾剖面也含有颗粒较粗、粒径分布与海滩沙相似的沉积沙层。沉积层内没有风暴潮沉积中通常含有的平行纹层或亚层结构,故排除了风暴潮成因的可能。分布在宋井海岸的巨型砾石、破损的宋代石臼和九溪澳湾最内侧的磨圆较好的砾石,指示了强烈的水动力搬运过程。以上证据证明南澳岛遭受了海啸袭击。
袭击西沙东岛的海啸的年代约为公元1024年,历史文献中记录的广东潮阳遭受破坏性海浪袭击的时间为1076年,南澳海啸层陆地动物骨骼的定年结果范围包含了上述年代。因此西沙东岛与南澳岛所记录的应为同一事件,其年代是文献中记录的公元1076年。
特别重要的是,研究组在海啸沉积层发现了大量宋代陶瓷器残片,而宋代之前或之后时期的陶器瓷器等遗迹却未在沉积层中发现,瓷器中不乏官窑产品,这表明宋井地区在北宋中期是一座有高度文明的小城。海啸导致宋城的毁灭,南澳岛文物遗迹的数量在海啸之后显著偏低,几乎中断,持续500年,直到明朝后期才开始留下明显的文化遗存。在岛屿南侧2公里处的沉船“南澳I号”中出土了15000枚钱币,年代集中于海啸发生之前的69年,它们可能与这次海啸有关。该研究在中国海岸带首次发现了古海啸文明遗址。
(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蒋瑜香)
(责任编辑: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