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文化地标的“网红范儿”
○游客在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内享受自然风光
○绿意盎然的网红范儿滨湖国家森林公园 尚骏翼 摄
包河中还有一处不起眼的遗迹,叫作“脚印塘”。合肥脚印塘长近20米,文化宽约8米,地标颇似巨人留下的网红范儿一个深深脚印。它与包河呈丁字形,合肥拦腰横卧在包河当中。文化传说,地标包公小时候在香花墩读书,网红范儿闲暇常到此处游玩。合肥那时岛上并没有“玉带桥”,文化有一天,地标包公突然想到对岸去看看,网红范儿水面虽不宽,合肥但无桥无船,文化于是,只好猛地向前一跳。由于他本是天上文曲星下凡,所以这一跳便在小岛上留下了一个又深又大的脚印,天长日久形成一个小塘,所以人们称它为“脚印塘”。
以脚印塘的故事为代表,包河很多关于包公的故事都充满了神话色彩,而其根源正是来自于合肥人民对这位清官的由衷崇敬。
包公园虽然是合肥人的“老朋友”,但是也不停在发生着“新变化”。近年来,包公园一直在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景区的各项品质,并进行了亮化提升工程,打造出一条以“包公故语、玉带星河、浮光掠影”等多个系列主题的灯光夜游路线。如今,香花墩畔的光影盛宴已成为合肥一处靓丽的夜游观光区,流光溢彩、绚丽多姿,令人心旷神怡。
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四季有景色 季季景不同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有着“安徽西溪”的美誉,地处合肥中心城区东南边,紧邻南淝河入湖口、巢湖北岸,自古水草丰茂、林地丛生,被誉为“城市之肺”和“城市之肾”。作为中国首个退耕还林并经生态修复建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不仅向人们展现了大美巢湖之滨、空气清新的湿地森林景观,还承载了底蕴深厚的庐州文化内涵。
包拯幼时在包河区香花墩(今天的包公祠)读书,在如今的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就专门有为包公命名的香墩路。而在古庐州的历史上,除了包拯,还有很多贤士,元代的余阙、明代的周玺,就与包拯并称为庐阳三贤。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内,还有专为余阙命名的天心路和为周玺命名的天章路。
除了庐阳三贤,有巢氏文化在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内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有巢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巢居的英雄。上古时代“三皇五帝”的“三皇”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也就是巢皇、燧皇、羲皇,有巢氏(巢皇)创造构木为巢的巢居方式,使人类由穴居进入巢居的文明时代,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也是因有巢氏而得名。在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内,分别有两条路取名为有巢路和巢皇路,园内还仿造了有巢氏的树屋建筑,延续着这位远古神祇与这片土地的渊源。
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内还有很多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着力打造的景观,如焦姥春色,焦姥河得名于“陷巢州、长庐州”的民间传说,是幽林深处一条景观河道,水面上有乌篷小船。河岸植被茂密,水生植物丛生;鹊桥相会缘于一座虹桥,跨焦姥河而建。焦姥河似银河静静流淌,两岸树影婆娑,是恋人谈情赏景之地;四水归堂乃一处浓缩徽派建筑经典布局神韵的景观。漫步林间木栈道,忽见粉墙黛瓦,四周围合木构天井。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汇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寓意“四水归明堂,肥水不流外人田”。四水归堂,充分体现了道家养生学说上承天光、下接地气、中居人脉,象征天地人合一之意。
自2012年建成开放以来,历经数年,如今的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已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坚持“自然、生态、野趣”,保持和修复公园原有水系形态,大力实施丰富植被、恢复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同时,为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旅游,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还开设了“森林课堂”,成立首支环巢湖岸线联合巡逻队,坚持 “垃圾落地不超过15分钟”……正因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如画的风景,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全年接待各级团体千余批次,接待国内外游客近300万人次。
如今的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四季有景色,季季景不同,“南黄山、北巢湖”生态旅游战略已然清晰。公园先后获“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国家湿地公园”“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森林体验国家重点建设基地”“全国精品自然教育基地”等多个国字号殊荣,已成为合肥市民出游的首选“打卡”地。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秦鸣
(除署名图片外,其余均为资料图)
(责任编辑:综合)